李叔同(1880-1942)
NT$800,000 – NT$1,600,000
L5311 李叔同(1880-1942);弘一上人華嚴經集句冊
水墨紙本 日本裱冊頁 13.5x42.5cmx16
題跋:王震題
(一)
釋文:念佛念心。
款識:大谷是空題。招飲于六三圖,與佛結緣得此冊,是空敬題。鈐印一,大谷。
(二)
釋文:南無阿彌陀佛。
款識:自題。無住。鈐印二,阿彌陀佛肖形印、月。
(三)釋文:住深法性。得上善根。甚深功德。無上清涼。
(四)釋文:深入佛智。得預法流。入一切智。昇無上堂。
(五)釋文:見法如司。以道自娛。令出愛獄。永得大安。
(六)釋文:斷除煩惱。具是菩提。常得正念。普行大慈。
(七)釋文:升無上道。得正法流。發無上意。得總持門。
(八)釋文:所行無礙。以法自娛。具足慚愧。究竟清涼。
(九)釋文:至法彼岸。長佛善根。究竟清淨。具足威儀。
(十)釋文:履淨法界。獲勝善根。說甚深法。昇無量堂。
(十一)釋文:具頭陀行。得堅固身。入真實慧。得無上智。
(十二)釋文:永持梵行。勤修善根。恆守正念。常行大悲。
(十三)釋文:入深法界。獲勝善根。絕世貪愛。趣佛菩提。
(十四)釋文:捨離眾惱。成就佛身。見一切佛。昇無上堂。
(十五)
釋文:華嚴經集句。
款識:自題。棲蓮上人供養,辨音敬書。鈐印二,肖形印、吉眼。
(十六)釋文:佛心。
款識:王震題。大谷先生屬,白龍山人題。鈐印一,王震。
題簽:大谷是空題。弘一上人華嚴經集句。大谷是空藏。鈐印一,大谷。
名家珍藏(上款人)
棲蓮上人:民國二十年五磊寺住持棲蓮。李叔同專習並弘傳「南山律學」,認為要大幅扭轉佛教頹勢,必須中興「律宗」,才能將天下大亂予以重整,於是投身於律學的講授工作。叔同在金仙寺為青年僧講授初步律學,並獲得金仙寺住持亦幻法師大力支持,還加入了五磊寺住持棲蓮和尚共同合作,以五磊寺作為根據地,正式成立「南山律學院」。
相關商品
釋星雲(1927-2023)
李叔同(1880-1942)
L5307 李叔同(1880-1942);菩提葉硃砂觀音化身
硃砂紙本 鏡片尺寸不一
鈐印:弘一(16鈐)、月(13鈐)、音(3鈐)
(一)
釋文:觀士音菩薩寶像。
款識:尤墨君題。墨君居士敬題。鈐印一,墨君。
(二)
釋文:佛慧明淨日,正覺阿彌陀。愛樂佛法味。眾生所願樂。
款識:自題。無等。鈐印一,弘一。
書信(一)
衢州師範學校教員,尤墨君居士惠書,敬悉承轉寄各件,收到謹便不宣。演音,五月二日。
書信(二)
蘇州皮市巷七十二號,尤玄父居士,二月二十一日,湯州弘一寄。今晨移居靈隱,暫不晤客,如有要事,乞惠函由招賢寺方丈轉交,至要。弘一疏。
書信(三)
蘇州皮市街七二,弘一緘。尤玄父居士披。
墨君居士,今晨天氣驟寒,已結冰,適東到惠施衣褲三件,至感。白布包附寄還,乞收入。演音疏,四月三日。泉州寺中駐兵,故即居住廈門。
書信(四)
蘇州皮市街七十二號,弘一寄。尤墨君居士收。
墨君居士惠鑒,頃誦惠書敬悉,承慈悲見召,至用感謝。秋涼,當即參扣法座也,法界寺可以暫,冬季太寒,於衰病之軀未適耳。謹復順叩。
惠函敬悉,諸承費神,感謝無盡。謹復順誦,慈安。末學演音稽首,墨君居士,正月十日。
墨君居士,前寄明信,想已收到,昨獲惠寄黃線及白紙,書感擬以此,白紙百張皆書清涼二字,後記年月名字,以為歌詞出版之紀念,略復不具,音疏。法安,並賀新禧。末學演音頂禮,正月十一日。
書信(五)
南山道宣律。靈芝元照律(上冊)。上冊,功德華莊嚴。
書信(六)
衢縣師範學校,弘一緘。尤玄父居士手披。
墨君居士前云,做衣之布尚有餘者,如何存貯,甯波尊屬,乞托三人,做小衫二件,余於新曆十三日後,天晴時即往伏龍寺,仁者如願來游,惠臨甚宜。立日啟,二月十二日。
書封
尤墨君居士慧展,弘一。
附尤墨君(尤玄父)往來信札6通、龍舒淨土文1本
名家珍藏(上款人)
尤墨君居士:尤翔(1888—1971),即尤玄父,江蘇吳縣 (今蘇州) 人。字玄普,號墨君,別署墨子,室名捧蘇樓,南社社友。著有《碧玉串》、《新蘇州導遊》及上例等,又與蔣箸超、張冥飛等合作《古今小說評林》。 尤墨君雖是中學教員,卻頗有文學造詣,在多個民國早期文學刊物上曾發表文章。弘一大師在出家前,就與尤玄父相識,兩者同為南社社員。1920年,弘一大師來到浙江衢州,住在蓮花寺,此時尤玄父正在衢州師範教書。兩人在此相遇,經常互相拜訪,談藝論佛,相交更深。儘管尤玄父後來又到臨海六中、紹興嵇山中學、杭州師範學校等處教學,但通信一直未斷。弘一一生中不僅開創了南派禪宗新風格,也為中國佛教的復興和推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墨君回憶,弘一法師素日見的最多的是勞動者,次為知識份子,不見官僚。見來訪者後,常以《普賢行願品》中的四句偈語相贈:“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李叔同(1880-1942)
吳昌碩(1844-1927)
L5303 吳昌碩(1844-1927);石為銘乃五言聯/書法-佛無我
硃砂紙本/水墨紙本 日本裱框 1921年作 43x5.5cmx2/36x11cm
(一)
釋文:石為壽者相;銘乃詩之餘。
款識:自題。寒雲仁兄雅翫之,辛酉春,安吉吳昌碩。鈐印一,吳昌石。
(二)
釋文:佛無我。
款識:自題。老缶敬書,鈐印二,吳昌石、吳俊之印。
名家珍藏(上款人)
寒雲仁兄:民國翩翩佳公子,收藏大家袁克文(1890—1922)享年四十二歲。他信佛,取名陀曠,又名覺曠,甚至為梅真夫人及諸侍姬,都取了法名,治一佛印,刊有“佛弟子袁克文敬造石象一區一心供養”數字,又索梅蘭芳繪佛像扇。又信扶鸞,常主持集雲宗壇,在沙盤中作龍蛇舞,無非遊戲三昧而已。克文又喜和人結金蘭契,一時名流,皆與之交遊。吳昌碩曾為他作書畫於象牙扇上,他視為至寶,拓印在日記中。
李叔同(1880-1942)
水墨紙本/硃砂紙本/水墨紙本 日本裱軸;附木盒 1934年作 119.5x19cmx3
(一)
釋文:南無阿彌陀佛。
款識:自題。大方廣佛華嚴經須彌偈讚,歲次甲戌九月,晚晴院沙門勝臂。鈐印一,演音。
(二)
釋文:我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鐙。
款識:自題。音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偈頌集句,象賢法師供養,甲戌九月,為明。鈐印二,阿彌陀佛肖形印、弘一。
名家珍藏(上款人)
象賢法師:釋芝峰(1902—1967),字象賢,浙江溫州人,俗名石鳴珂,武昌佛學院畢業,精通日文。弘一大師曾多次投書問法。弘一大師撰成《清涼歌集》後,致信芝峰(象賢)法師,希望他能作注釋。芝峰(象賢)法師就是弘一大師器重的一位大德。弘一大師認為,當今之世,如芝峰(象賢)法師「英年績學者,殊為稀有」,而且芝峰(象賢)又懂日語,將來定會有所成就。所以弘一大師敬勸芝峰(象賢)法師要「專力於學問及撰述之業」,並且不無嚴厲地奉勸芝峰(象賢)法師,讓他終身不作方丈等職。弘一大師認為,現代出家人中能當方丈的太多了,但能做學問,尤其以著述傳播日本乃至歐美者屬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