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藝流國際拍賣
P. 20
張大千的敦煌密語:
《晚唐維摩變》全新詮釋
張大千(1899—1983)是中國近代著名畫家與收藏家,以深厚的傳統功底與
開創性的藝術實踐著稱,他對敦煌藝術情有獨鍾,於 1941 至 1943 年間駐留
敦煌莫高窟,系統地臨摹了大量壁畫,對推動中國近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對
話產生深遠影響,張大千特別偏好唐代(特別是盛唐與晚唐)以及初唐、五代
時期的石窟壁畫,這些作品風格成熟、色彩瑰麗,線條圓潤有力,正符合他對
藝術典雅與靈動兼備的追求。
其中,《晚唐維摩變》是張大千臨摹敦煌題材中的代表之作,本件作品與現藏
於四川博物院的版本同出一源,屬於「一稿兩本」的創作模式,皆根據他在敦
煌莫高窟所見壁畫進行臨摹,然而,這幅創作於 1949 年的拍賣本,在構圖完
成度、筆法精細度與色彩鮮明濃麗程度上,均較四川本更為出色,充分展現張
大千對敦煌藝術的深入體悟與高度的藝術轉化能力。「一稿兩本」的創作方式
在張大千的敦煌臨摹實踐中並不罕見,此類作品的雙版本既是張大千在不同階
段對同一題材的反覆淬鍊,也體現其創作中「復臨即創」的獨特策略,並因而
在藝術市場中備受矚目。
《維摩變》的主題源自佛教經典《維摩詰經》,自古以來在佛教藝術中具有
重要地位,作為經變畫的典範之一備受推崇,畫面中人物眾多,然而安排井
然有序,動作神態各具特色,充分展現畫家高超的造型與組構能力,色彩方
面則延續了敦煌壁畫典型的色調運用,成功重現原作所蘊含的藝術魅力,透
過細膩的神情描繪、肢體語言及場景鋪陳,傳達出佛教哲學中「以俗顯真」、
「以病顯空」的核心思想,這類將人物刻畫與宗教義理深度結合的圖像架構,
使得經變畫不僅具有弘法教化的功能,同時也具備極高的藝術鑑賞價值。
張大千的臨摹並非單純再現,而是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礎上,注入自身的藝
術觀與筆墨功力,他在《晚唐維摩變》中安排人物層次分明,動態自然流暢,
神態表情生動細緻,展現出極高的造型與構圖水準,畫中所用石青、石綠、朱
砂等礦物顏料色彩明亮、過渡和諧,尤其本作相比四川本,在細節刻畫與色彩
飽和度上更為出色,充分體現晚唐藝術的繁麗風貌。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張大千在臨摹過程中,除了細緻修復原壁畫中已剝蝕的部
分,更將「誠」、「靜」、「遠」的美學理念深植於筆墨之間,使畫作不僅止 張大千 (1899-1983) LOT 6049
於複製古意,而是融合了臨摹與創作的雙重精神,充分體現他對敦煌藝術的尊 晚唐維摩變部分(未完)
重與深切情感。 設色絹本 張大千 (1899-1983)
120.1 x 96.1 cm 晚唐維摩變部分
四川博物院藏 設色絹本 軸
這幅《晚唐維摩變》不僅是一件經典的宗教藝術作品,也是理解敦煌藝術深度 1949年作
與中國畫現代轉化的重要文本,它見證了張大千如何以傳統為根,創造出融合 176 x 116 cm
古今的嶄新語彙,並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間,開拓出屬於他自己,也屬於這個 NTD : 2,500,000-5,000,000
時代的美學道路。 CNY : 500,000-1,000,000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