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roduct
Back to products
溥儒(1896-1963)
NT$300,000 – NT$600,000
Next product
溥儒(1896-1963)
NT$800,000 – NT$1,600,000
溥儒(1896-1963)
NT$1,400,000 – NT$2,800,000
L5212 溥儒(1896-1963);百蝶大吉祥
設色紙本 日本裱鏡片 1955年作 83x87cm
題跋:莊嚴題
款識
自題。大千兄囑余為喜美子女士畫蝶,成此大吉祥圖。乙未秋月,西山逸士溥儒。鈐印二,寒玉堂、溥儒長壽。
莊嚴題。大吉祥。心畬兄畫,莊嚴題。鈐印一,莊嚴。
名家珍藏(上款人)
喜美子女士:山田喜美子,張大千最後的一個情人。出生于福岡縣的一個傳統家庭,自傳習館高中畢業後,獨自前往東京打拼。她溫柔明麗,禮貌周全,懂漢語,識漢字。與張大千相識後,她深得他的喜愛,不久聘作他的秘書,打理他在日本的事宜,如租房、買畫材、裝裱畫作,以至照料他的子女。
分類: 晤對知交—名家上款書畫珍藏集粹
標籤: 溥儒, 2023藝流秋拍, 晤對知交—名家上款書畫珍藏集粹
相關商品
溥儒(1896-1963)
NT$900,000 – NT$1,800,000
同一名家上款
L5209 溥儒(1896-1963);楷書五言聯四季屏
水墨紙本 鏡片 134x34cmx8
(一)
釋文:黃鶯啼春水;紫燕送落花。
題識:自題。季春姑洗之月,溥儒。鈐印三,玉壺、溥儒之印、心畬。
(二)
釋文:曲岸明月浦;晚涼木蘭舟。
款識:自題。季夏林鐘之月,溥儒。鈐印三,玉壺、溥儒之印、心畬。
(三)
釋文:江楓登高日;白露作賦歌。
題識:自題。季秋無射之月,溥儒。鈐印三,玉壺、溥儒之印、心畬。
(四)
釋文:玉梅春停繡;紅袖夜和詩。
款識:自題。季冬大呂之月,國定醫師惠存,溥儒。鈐印三,玉壺、溥儒之印、心畬。
名家珍藏(上款人)
國定醫師:溥心畬晚年因為罹患鼻咽癌而於1963年過世,享年68歲。此作應該是為了替他診病治療的醫師(國定)而作,雖然仁醫妙手最終未能挽回這位藝術大師的生命,溥心畬還是以他的畫筆和詩文,為世人留下了難忘的不朽成就。
L5209 溥儒(1896-1963);楷書五言聯四季屏
水墨紙本 鏡片 134x34cmx8
(一)
釋文:黃鶯啼春水;紫燕送落花。
題識:自題。季春姑洗之月,溥儒。鈐印三,玉壺、溥儒之印、心畬。
(二)
釋文:曲岸明月浦;晚涼木蘭舟。
款識:自題。季夏林鐘之月,溥儒。鈐印三,玉壺、溥儒之印、心畬。
(三)
釋文:江楓登高日;白露作賦歌。
題識:自題。季秋無射之月,溥儒。鈐印三,玉壺、溥儒之印、心畬。
(四)
釋文:玉梅春停繡;紅袖夜和詩。
款識:自題。季冬大呂之月,國定醫師惠存,溥儒。鈐印三,玉壺、溥儒之印、心畬。
名家珍藏(上款人)
國定醫師:溥心畬晚年因為罹患鼻咽癌而於1963年過世,享年68歲。此作應該是為了替他診病治療的醫師(國定)而作,雖然仁醫妙手最終未能挽回這位藝術大師的生命,溥心畬還是以他的畫筆和詩文,為世人留下了難忘的不朽成就。
溥儒(1896-1963)
NT$150,000 – NT$300,000
L5411 溥儒(1896-1963);行書手卷
水墨紙本 日本裱長卷 1941年作 36x243cm
釋文
清平樂。畫梁依舊,雙燕重來否。蕙帳塵生人去久,餘得夕陽殘柳。浮雲片片南行,卻教遮斷歸程。朝暮湄河碧水,東流不繫離情。
點絳唇。海外蠻邦,天涯孤客渾難渡。千里雲樹,家國知何處。煙水茫茫,不見來時路。人非故,新愁無數,誰得朱顏駐。
浣溪紗。荒庭落葉雨連宵,何處重尋舊板橋。不堪秋盡水迢迢,樓外夕陽迷野渡。寺門衰草憶前朝,故宮殘柳日蕭蕭。
望江南。清磬遠,蕭寺在雲端。翠竹凝煙侵佛座,碧松飄雪落經檀,流水石幢寒。斜日落,十里晚楓林。秋氣夜生千嶂雨,露華寒點萬家砧,清夢繞幽琴。
琴調相思引。樓外垂楊暮色昏,春山日日掩紫門。芳草青處暗消魂,杜宇聲中尋舊夢,薜蘿深處覓影痕,晚來風雨,秋色在何村。
桃源憶故人,秋風吹鴈歸湘浦,只隔斷洞庭此地,巾瓶曾住,空見談經處。輕舟一葉孤僧渡□外,數聲柔櫓藤飄尚挂□前樹,誰共西窗雨。
浪淘沙。容易又春風,間步幽叢,海棠流怨不成紅,却似殷勤窺宋意,倚遍墻東,無奈挂簾攏。細雨濛濛,今年春恨去年同,最是落花吹滿苑,芳草橫空。
款識
自題。辛巳孟冬,西山逸士溥儒。鈐印二,舊王孫、溥儒。
題簽:錢君匋題。溥儒先生行草書卷。鈐印一,君匋心賞。
藏印:海昌錢鏡塘藏、張伯駒珍藏印
水墨紙本 日本裱長卷 1941年作 36x243cm
釋文
清平樂。畫梁依舊,雙燕重來否。蕙帳塵生人去久,餘得夕陽殘柳。浮雲片片南行,卻教遮斷歸程。朝暮湄河碧水,東流不繫離情。
點絳唇。海外蠻邦,天涯孤客渾難渡。千里雲樹,家國知何處。煙水茫茫,不見來時路。人非故,新愁無數,誰得朱顏駐。
浣溪紗。荒庭落葉雨連宵,何處重尋舊板橋。不堪秋盡水迢迢,樓外夕陽迷野渡。寺門衰草憶前朝,故宮殘柳日蕭蕭。
望江南。清磬遠,蕭寺在雲端。翠竹凝煙侵佛座,碧松飄雪落經檀,流水石幢寒。斜日落,十里晚楓林。秋氣夜生千嶂雨,露華寒點萬家砧,清夢繞幽琴。
琴調相思引。樓外垂楊暮色昏,春山日日掩紫門。芳草青處暗消魂,杜宇聲中尋舊夢,薜蘿深處覓影痕,晚來風雨,秋色在何村。
桃源憶故人,秋風吹鴈歸湘浦,只隔斷洞庭此地,巾瓶曾住,空見談經處。輕舟一葉孤僧渡□外,數聲柔櫓藤飄尚挂□前樹,誰共西窗雨。
浪淘沙。容易又春風,間步幽叢,海棠流怨不成紅,却似殷勤窺宋意,倚遍墻東,無奈挂簾攏。細雨濛濛,今年春恨去年同,最是落花吹滿苑,芳草橫空。
款識
自題。辛巳孟冬,西山逸士溥儒。鈐印二,舊王孫、溥儒。
題簽:錢君匋題。溥儒先生行草書卷。鈐印一,君匋心賞。
藏印:海昌錢鏡塘藏、張伯駒珍藏印
吳昌碩(1844-1927)/康有為(1858-1927)
NT$1,300,000 – NT$2,600,000
L5201 吳昌碩(1844-1927)/康有為(1858-1927);無量壽佛/百祿圖
設色紙本/硃砂紙本 日本屏風 1918年作 137x69.5cmx2
款識
吳昌碩題。百祿圖。橫田先生雅屬,戊午春月,安吉吳昌碩,時年七十有五。鈐印二,俊卿之印、倉碩。
吳昌碩題。無量壽佛。南海先生繪,安吉吳昌碩題。鈐印二,倉碩、康有為印。
名家珍藏(上款人)
橫田先生:橫田實(1894—1975),1918年至中國,擔任大連遼東新報社北京特派員、擔任同盟通信社東亞部長。1945年經由太田夢庵引介,與小林斗盦初識。1975年編撰《中國印譜解題》、撰寫〈集古印譜〉、〈考古正文印藪〉、〈宣和集古印史〉、〈印品〉、〈潘氏集古印範〉。
設色紙本/硃砂紙本 日本屏風 1918年作 137x69.5cmx2
款識
吳昌碩題。百祿圖。橫田先生雅屬,戊午春月,安吉吳昌碩,時年七十有五。鈐印二,俊卿之印、倉碩。
吳昌碩題。無量壽佛。南海先生繪,安吉吳昌碩題。鈐印二,倉碩、康有為印。
名家珍藏(上款人)
橫田先生:橫田實(1894—1975),1918年至中國,擔任大連遼東新報社北京特派員、擔任同盟通信社東亞部長。1945年經由太田夢庵引介,與小林斗盦初識。1975年編撰《中國印譜解題》、撰寫〈集古印譜〉、〈考古正文印藪〉、〈宣和集古印史〉、〈印品〉、〈潘氏集古印範〉。
黃賓虹(1864-1955)
NT$3,600,000 – NT$7,200,000
L5204 黃賓虹(1864-1955);山水十屏
設色紙本 鏡片 1948年作 101x29.5cmx10
款識
(一)自題。士夫畫多有興致,筆墨淋漓之中,殊饒蘊藉,其超軼眾史者,以此惟善,鑒古今能辨之也。居素吾兄屬,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二)自題。宋院體畫多用細絹,朱南宫山水專以,楮素擅長筆墨,變化貴於自然,稱為雅格。習士夫畫者,董巨二米是一家法,而不重院體,此優絀之分,不可不嚴辨別之也。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三)自題。水遠陂田竹遠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攲倒出霜根。扁舟一櫂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四)自題。畫筆剛勁中,須有含蓄,陳盦齊論彝器文字,祇是用中鋒不倒,書法所謂萬毫齊力也。近得佳楮,頗為惬心。戊子,八十五叟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五)自題。錦作蓬萊玉作京,皤仙指處最分明。定知馬穩春山闊,不向青苔仄徑行。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六)自題。曹倦圃論畫,謂見時人寢食其中,刻劃過苦,欲求刱守,各得妙合天機,未能數數相如。觀吳遠度筆墨,乃無間然,遠度題畫自稱豐谿,是歙人僑居江西之金溪,籍江寧,為金陵八家之一,余喜而擬之。戊子,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七)自題。淺瀨平沙三兩家,門前清影樹交加。凌霜縱有丹黃葉,不是爭妍二月花。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八)自題。石澗侔靈境,清奇不可言。春花開落後,誰為更尋源。雁宕紀游。戊子,八十五叟,賓虹寫。鈐印一,黃賓虹。
(九)自題。粵西灕水有大排小磔諸山,羅列江岸,仇池靈壁俱在目前。元人曹靈西得其大意。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十)自題。龔半千謂,明賢學大癡,鄒衣白入其室,惲道生登其堂,新安汪無瑞學於李周生僧,漸江畫得大癡意,亦多鄒來,新安歙人為築待鄒亭遲之。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名家珍藏(上款人)
居素吾兄:黃居素(1897—1986),自號光綱老人,祖籍廣東梅縣,中華民國政治家,佛學家,畫家,詩人,收藏家。1928年黃居素正式師從黃賓虹學習山水畫,並聘黃賓虹到《神州國光社》主理美術部編輯工作,編輯並出版了古代美術巨作《美術叢書》、《神州大觀集》、《神州大觀續集》及大批珂羅版畫冊。1932年,黃居素舉家赴香港定居,投入收藏,繪畫,寫詩,治學的愛好中。黃居素的《緣山堂》收藏有大量黃賓虹的畫作精品,曾不遺餘力在香港和廣東一帶的名流朋友之間推廣黃賓虹的作品,成為賓翁三四十年代的主要「供養人」之一。
1937年黃賓虹全家北遷,因受北方藝術界排擠,門庭冷落,經濟拮据。為解賓翁燃眉之急,黃居素派人專程北上求畫,並經常函索畫作。直至賓翁1955年去世前黃居素仍收到賓翁所寄畫作。兩人書信往來數十載,1999年出版的《黃賓虹書信集》中,致黃居素信件就收錄有46封之多。賓翁致黃居素信函中曾寫道「不欲草草以報知音」,足見賓翁對兩人之間友誼的珍視。受黃居素之託所作畫作皆拋心力而為。
說明:
黃賓虹85歲巨作《山水十屏》。這樣的大幅作品在黃賓虹作品中,尤其是流傳民間的作品中並不多見。上款人黃居素為賓翁三四十年代的主要「供養人」之一,受黃居素之託所作畫作必皆拋心力而為,更顯此作之難能可貴。
“渾厚華滋”為黃賓虹最突出的個人特色。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尤能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此畫尤能體現黃賓虹扎實的傳統功力與獨特的審美個性。十屏構圖多於畫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聳立,中腰下黑壓壓的山巒橫斷其面,中間留出一條白帶,令高山與低巒形成了黑白、開合、虛實的強烈對比。那高山濃黑的整體中又間以溪水瀑布傾瀉而下,或以山路襯之,使高山更高。加之前景下方留大片的虛白,中著小舟,橋梁隱士住於其間,畫面呈現出空靈靜謐的無言美境。全作色墨融和,意境閒雅,傳達出作者淡泊曠遠的審美情味。“之”字型的構圖法,把沉鬱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態分別畫出,產生了一種縱深、突兀、幽然的神韻,構圖統一卻又變化多端,實為世所罕見、十分難得的佳構。
設色紙本 鏡片 1948年作 101x29.5cmx10
款識
(一)自題。士夫畫多有興致,筆墨淋漓之中,殊饒蘊藉,其超軼眾史者,以此惟善,鑒古今能辨之也。居素吾兄屬,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二)自題。宋院體畫多用細絹,朱南宫山水專以,楮素擅長筆墨,變化貴於自然,稱為雅格。習士夫畫者,董巨二米是一家法,而不重院體,此優絀之分,不可不嚴辨別之也。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三)自題。水遠陂田竹遠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攲倒出霜根。扁舟一櫂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四)自題。畫筆剛勁中,須有含蓄,陳盦齊論彝器文字,祇是用中鋒不倒,書法所謂萬毫齊力也。近得佳楮,頗為惬心。戊子,八十五叟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五)自題。錦作蓬萊玉作京,皤仙指處最分明。定知馬穩春山闊,不向青苔仄徑行。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六)自題。曹倦圃論畫,謂見時人寢食其中,刻劃過苦,欲求刱守,各得妙合天機,未能數數相如。觀吳遠度筆墨,乃無間然,遠度題畫自稱豐谿,是歙人僑居江西之金溪,籍江寧,為金陵八家之一,余喜而擬之。戊子,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七)自題。淺瀨平沙三兩家,門前清影樹交加。凌霜縱有丹黃葉,不是爭妍二月花。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八)自題。石澗侔靈境,清奇不可言。春花開落後,誰為更尋源。雁宕紀游。戊子,八十五叟,賓虹寫。鈐印一,黃賓虹。
(九)自題。粵西灕水有大排小磔諸山,羅列江岸,仇池靈壁俱在目前。元人曹靈西得其大意。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十)自題。龔半千謂,明賢學大癡,鄒衣白入其室,惲道生登其堂,新安汪無瑞學於李周生僧,漸江畫得大癡意,亦多鄒來,新安歙人為築待鄒亭遲之。賓虹。鈐印一,黃賓虹。
名家珍藏(上款人)
居素吾兄:黃居素(1897—1986),自號光綱老人,祖籍廣東梅縣,中華民國政治家,佛學家,畫家,詩人,收藏家。1928年黃居素正式師從黃賓虹學習山水畫,並聘黃賓虹到《神州國光社》主理美術部編輯工作,編輯並出版了古代美術巨作《美術叢書》、《神州大觀集》、《神州大觀續集》及大批珂羅版畫冊。1932年,黃居素舉家赴香港定居,投入收藏,繪畫,寫詩,治學的愛好中。黃居素的《緣山堂》收藏有大量黃賓虹的畫作精品,曾不遺餘力在香港和廣東一帶的名流朋友之間推廣黃賓虹的作品,成為賓翁三四十年代的主要「供養人」之一。
1937年黃賓虹全家北遷,因受北方藝術界排擠,門庭冷落,經濟拮据。為解賓翁燃眉之急,黃居素派人專程北上求畫,並經常函索畫作。直至賓翁1955年去世前黃居素仍收到賓翁所寄畫作。兩人書信往來數十載,1999年出版的《黃賓虹書信集》中,致黃居素信件就收錄有46封之多。賓翁致黃居素信函中曾寫道「不欲草草以報知音」,足見賓翁對兩人之間友誼的珍視。受黃居素之託所作畫作皆拋心力而為。
說明:
黃賓虹85歲巨作《山水十屏》。這樣的大幅作品在黃賓虹作品中,尤其是流傳民間的作品中並不多見。上款人黃居素為賓翁三四十年代的主要「供養人」之一,受黃居素之託所作畫作必皆拋心力而為,更顯此作之難能可貴。
“渾厚華滋”為黃賓虹最突出的個人特色。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尤能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此畫尤能體現黃賓虹扎實的傳統功力與獨特的審美個性。十屏構圖多於畫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聳立,中腰下黑壓壓的山巒橫斷其面,中間留出一條白帶,令高山與低巒形成了黑白、開合、虛實的強烈對比。那高山濃黑的整體中又間以溪水瀑布傾瀉而下,或以山路襯之,使高山更高。加之前景下方留大片的虛白,中著小舟,橋梁隱士住於其間,畫面呈現出空靈靜謐的無言美境。全作色墨融和,意境閒雅,傳達出作者淡泊曠遠的審美情味。“之”字型的構圖法,把沉鬱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態分別畫出,產生了一種縱深、突兀、幽然的神韻,構圖統一卻又變化多端,實為世所罕見、十分難得的佳構。
溥儒(1896-1963)
NT$1,400,000 – NT$2,800,000
溥儒(1896-1963)
NT$100,000 – NT$200,000
溥儒(1896-1963)/齊白石(1864-1957)
NT$1,500,000 – NT$3,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