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藝流國際拍賣
P. 5
書畫同律:
張大千《山茶花》中的
視覺節奏與詩意構成
題識:火齊珠紅拂翠翹,石家步障曉寒消。
千枝蠟炬燒春夜,羯鼓催花打六么。
元人馬祖常句。八十三叟爰。
LOT 6048
張大千 (1899-1983)
山茶花
設色紙本 框
1982年作
45 x 89 cm
NTD : 2,000,000-3,000,000
CNY : 400,000-600,000
張大千七零年代後在臺灣積極參與藝術活動,
頻繁舉辦畫展並慷慨捐贈作品,對臺灣藝術發
展貢獻卓著。此作即由張大千本人親自交付長
流,來源清晰可靠,並且從未公開展覽或拍
賣,屬於首次在市場上亮相的珍貴之作。
在這幅 83 歲所繪的橫式沒骨山茶花圖中,張大 相較惲壽平等人對清雅格調的追求,大千在晚年 張大千在構圖上匠心獨運,展現出橫式畫幅如音 於沒骨技法之中,實現了對傳統的解構與重生,
千將元代宮廷詩意與傳統繪畫技法深度融合,展 融入潑彩意識,將「沒骨法」推向更具現代精神 樂般的節奏感,畫面以三叢山茶花為視覺節點, 這不僅是一種技法上的創新,更是一種精神上的
開一場跨越時代的美學對話。馬祖常原詩中「火 的視覺革命,花瓣部分以洋紅層層暈染,邊緣虛 左側至中部的花朵逐盛放,恰如《六幺》舞曲旋 突破。
齊珠紅拂翠翹」一語,以紅寶石比喻山茶花瓣的 化,彷若「火齊珠」般的寶石光澤;枝葉則直接 律中的高潮段落,情感高昂、節奏奔放;右側則
濃豔,以翡翠羽飾象徵枝葉的青翠,不僅色彩 以花青與赭石書寫而成,完全摒棄勾線,卻展現 見含苞斜出的花朵,宛如餘音裊裊,將觀者引入 畫中山茶花色彩熾烈,如同千枝蠟炬點亮春夜,
絢爛,更巧妙呼應了「去線存色」的沒骨法本 出「翠翹」的通透感,橫式構圖進一步強化了色 悠遠的尾奏,空白處題寫草書詩句,筆勢鏗鏘有 不僅象徵他至老不衰的創作熱情,更是一場藝術
質——色彩即造型,詩中「羯鼓催花打《六幺》」 彩的橫向流動,畫面宛如「石家步障」般的錦緞 力,如同鼓點與旋律交織,與畫中花葉動勢共 生命最後的噴薄,「羯鼓催花」的詩意,也成為
則源自唐玄宗擊鼓催花的典故,其節奏感象徵著 徐徐展開,華麗而不失節奏。 鳴,構築出「書畫同律」的視覺樂章。 他揮毫潑墨間奮力一搏的精神寫照。
沒骨技法「一筆定形」的果斷與明快,張大千正
是在這樣的詩意引領下展開了視覺創作。 在紙本生宣上,先以淡墨鋪底,再趁濕注入濃 在筆觸處理上,花瓣以側鋒橫掃,如擊鼓之聲有 總而言之,這件晚年代表作不只是張大千對「沒
色,使得畫面呈現「曉寒消」的朦朧氤氳;而在 輕重緩急;枝葉則以中鋒點厾,節奏如琵琶輪 骨法」的繼承,更是一次歷史性的重構,他以馬
面對這樣的詩境,大千以色塊堆疊替代線條勾 花心處點上藤黃與白粉,又如「蠟炬」的光暈滲 指,精微之中充滿韻律,這樣的筆觸不僅傳遞形 祖常詩的宮廷美學為靈魂,以橫卷畫面為舞台,
勒,呈現出山茶花的飽滿質感,這種以色彩建構 透,整體水色碰撞間的偶然性,造就了自然天成 式之美,更透出內在的生命感與節奏感。 演繹了一場「色彩即線條,光影即詩行」的視覺
結構的方式,猶如詩句「千枝蠟炬燒春夜」的光 的意境,與馬祖常詩中的光影感應相互輝映,構 歌劇,這幅作品徹底打破了「沒骨柔媚無骨」的
影交疊,讓原本屬於元代宮廷的富麗意象,在畫 成一幅色光與詩境交融的畫面。 83 歲的張大千,在藝術上邁出了「衰年變法」 舊有印象,賦予山茶花以大唐氣象的雄渾與磅
中化作色彩的交響,張大千不再拘泥傳統,而是 的終極一步,他將敦煌壁畫的重彩厚積、文人畫 礴,堪稱中國花鳥畫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絕唱
透過沒骨法的再創造,轉化詩意為視覺語言。 的瀟灑意境以及西方抽象藝術的色彩構成,統攝 之一。
4 5